摄影研究所

分享创作
如同分享快乐

三年了,写写自己拍摄于校园题材的体会与思考

俺叫海波:

   自己玩摄影,三年零一个月的时间。我记得很清楚,2009年11月15日,我拿起相机去拍摄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三年的时间里,一直在自己摸索,在学习,在表达着我的视觉观点。三年了,没出去拍摄什么大风光,只是在校园拍摄一些小景观,写写自己的摄影心得,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总结。

1、由大工专题的拍摄引发的思考

  就我这三年的拍摄经历而言,第一年是乱拍,什么都拍,什么都涉及,后两年主要完成大工主题相册的拍摄。自己给自己的评价是:自我感觉是一个具有浪漫情怀的人,通过自己的镜头展现理工科大学唯美浪漫的一面,以一种视觉艺术的角度去重新认识我的大学校园。

  但对摄影来说,专题的拍摄是比较难的。专题图片是由多张图片组成,有一个固定的主题,也就意味着专题中的每一张图片都是不一样的视角,但所表达的内容或者思想却是相同的。所以,专题的拍摄是非常考验人的,不仅仅是摄影者的视觉表达能力。

  近些年来,拍摄校园题材的摄影爱好者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好事,我在给他们做摄影培训的时候,我就在说,大学生拍自己的校园、拍大学生活是最真实的,因为大学生本来就身在校园,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大学和你的大学生活。身在其中,拍出来的照片才最自然、最真实。但前提是,你需要认识、了解你的大学。

  拍摄大学校园,你必须要了解大学的特点是什么?你的大学特色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大学被誉为象牙塔,宁静是他的特点。我们常常讲讲,大学四年是青春最美的四年,如何通过你的镜头表现出大学的美好?我就会寻找,我要用什么样的影像来表达出大学的那种宁静的味道。这张照片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我取名为书香——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坐在学校老建筑的窗台上,窗外的玉兰树影摇曳相伴,唯有大学,才会有这番宁静与安逸,这也是大学本该有的样子。对我们学校而言,二馆是学校最老的建筑,虽看不见玉兰,但从图片中也能感受到玉兰的美,而玉兰也是今年学校评选出来的校花,在加上大工的学生,于是一幅具有大工特色的表现校园宁静的摄影作品就出来了。


  身在大工,拍摄大工的题材,你更要去了解大工,寻找大工特色的视觉(当然建筑除外)。我常常会盯着西山一条街看,因为每天那里都会有人山人海,在我心中,这算得上大工的特色,因为西山一条街承载了我们太多对大工的记忆。这张照片,取名放学归途——“在大连理工大学有一条街,不是吃喝玩乐的地方,但在大工人的印象中,占有足以铭记一辈子的记忆。这条街,是每天放学学校本科生回寝室必经的一条道路。四年来,无数次穿过这个地方,无数次走过这个上山的坡,这段与兄弟姐妹一起熙熙攘攘走在路上的、最青春的记忆早已深刻在了大工人的脑海里。”每天放学后,整个西山一条街都在学生的身影,因为是上坡路,而且人流量集中,容易看到壮观的场面,我站在八角楼和一馆的十字路口,通过慢门拍摄,把这一瞬间以流动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才是大工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


  再看一张作品,“学在大工”!大工有一个优良的传统,也是对外宣传响亮的口号“学在大工”!那么我们怎么样去表现这个主题呢?我们不能拍自习室满是人的场面,因为太重复,没有特色,直到今年上半年夜晚路过一馆的时候看到了二楼大厅的每个窗户都有一个人在哪儿学习。我想起,曾几何时,我也在这儿学习过,这是大工有的东西。在映像表达的时候,我等了很久,等一楼出现点配体让画面丰富起来,最终我选了一张学生从一楼走过的场面作为我对学在大工的诠释。在大工,这样的场景不能捕捉,综合楼二楼的走廊就是一个很好的拍摄题材,我至今没拍过,也没见过这样的摄影题材。大家可以去尝试。


  所以,对于大工校园主题的拍摄,你需要做的是拍摄出自己校园的特点。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才是真正意义上表达校园的照片,而不只是一种校园记录。

  校园不是拍摄出好的摄影作品,而是你要去发现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像这幅照片,在LOFTER上反响特别好,我取名为“寂静岭”,就拍摄于模具所的后身。


2、摄影不只是贵在真实,贵在丰富了我们的视觉感官

  我们都知道摄影170多年前诞生的原因在于传递信息,至今新闻摄影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经过170多年的发展,摄影已经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被广为爱好者所追求。我想讲,摄影是什么,摄影是你通过相机的各种操作完成一幅人眼看到的或者超越人眼所见的一幅映像。摄影,现在已经大大丰富了人的视觉感官,人眼看不到的,相机却可以做到,例如最近非常流行的星轨和银河拍摄。

  所以,如果在当今时代,依然在强调摄影的真实或者说所见即所得,就有点闹笑话了。因为当今,这就是一个伪命题。如果要讨论真实的话题,你就是回答这些问题:什么是真实?人眼看到的就是真实吗?相机拍出来的就是真实吗?谁能给一个明确的回答呢。

  有人质疑,很多照片是PS的。谁说,数码照片不需要后期呢?我大胆的猜测,一般这么认为的都是摄影初级手,好高骛远,没有点基础,自认为自己拍的原始图片才是摄影作品,我只想说,请你弄懂了数码成像再来谈吧。

  那么,摄影既然已经是艺术的一种类型,就应该允许各种创作的存在。我们常常讲,影像就是作者在通过视角传递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作者表达什么,怎么表达完全是个人自由的事情,作为摄影爱好者,要学会尊重。我很讨厌网上的一家之言,也很厌恶对摄影持最传统观点。说白了,自己的照片自己做主,大环境要做的是允许各种创作类型的出现,才会起到繁荣摄影文化的作用。

3、关于摄影学习的思考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谁都听过,但不见得谁都懂的。只有玩摄影的人才明白,发现美的眼睛对于作品的表达是多么的重要。

  有人总在羡慕某些人拍到了多么多么壮观的场面,如果排除优越的自然条件,你有时会发现这并不需要多高深的技术。所以,我们会说,好照片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有些是自然条件给你的,有的是真的是表达了你的视角的。

  对于玩摄影来说,我觉得有三个高度是大家难以逾越的:第一个高度:是初学者,面对摄影众多专业名词,真正的走进摄影比较难,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二个高度:掌握了基本的技术,难以很好综合应用摄影技术与技巧,拍摄出让人认可的摄影作品。第三个告诉:即使拥有了高超的摄影技术与技巧,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摄影风格。

  而我们大部分摄影爱好者都只停留在第二个阶段,真正走出第二阶段的人少之又少。因为掌握了摄影的技术,并不代表你就会通过这种技术表达出大家认可的摄影作品。而对于我们摄影爱好者来说,一种前进的动力永远支撑着我们。

  那我们如何前进?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个方面:作为摄影爱好者,拍摄自己的身边事情,题材都差不多,怎样才能拍出不一样的图片?关键在于“创新”!什么是创新?就是想方设法拍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图片。

  我常常跟一些摄影爱好者讲,每年有一些题材是固定的,你所要做的就是今年拍摄的要比去年拍摄的要不一样,要有不同的视角,这样你才有会有进步。怎样才能不一样,就需要你思考,只要你主动去思考,思考摄影的表达方式,你才会有新的发现。

  军训题材大家都拍过,大家都在拍摄一些常规的动作,但第一年拍摄的时候,我会拍摄大家做各种工作常规性的拍摄,第二年拍摄的时候,我会追求极致的光影,那么第三年拍摄的时候,我会去思考,我会怎么去表达?

  这张图片:流动军训——一名新生辅导员在查看自己学生军训的情况,慢门拍摄。大学的学生会一届一届的离开校园,这是流水的兵,而我们的老师却一直在这片土地默默耕耘,这是铁打的营盘。在动与不动之间,仿佛能看得一种流转。虽然是一张军训作品,但通过解读,我们会得到一种新的认识。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工的猫也是大家拍摄的题材,大家都喜欢拿着长焦拍摄一些猫的特写,当然在我的关于猫的摄影作品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作品,因为这都是摄影的“常规动作”!但去年,我拍摄了一组猫的作品,我至今都难以超越。一种我取名为“自拍猫”,一张“猫步”。两张都是在花果山拍摄,广角镜头拍摄。这是在网络上大家非常喜欢的两幅关于猫的摄影作品。



  所以,摄影必然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只有勇敢地超越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我也说过,其实,在校园,新闻摄影是锻炼自己视角非常好的方式,因为年复一年,有很多重复的题材,而如果你努力做到年年不一样,我相信,几年下来,你的进步速度是飞速的。

  第二:摄影是门思考的艺术,永远不要盲目的去拍摄。摄影是门孤独的艺术,经不起任何的干扰。在中国,一说起摄影,马上让我觉得想起来就恶心的就是群拍模特,一群人围着一个姑娘拍,美其名曰,是创作,实际呢?曾经我也参加过,后来再也没有兴趣。如果想交朋友,请集体出去创作;如果你要真正对待摄影,请孤独前进,因为摄影是你自己思考世界的结果。我经常一个人出去,很少叫上一些摄影爱好者,因为在一起,我总不能安静得静下心来去寻找自己的表达角度。有人在旁边,我总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影响,所以我,坚持单独一个人出去。

  第三、每次出去的时候,不要追求多而全,一定要讲究少而精。每次出去采风,有一张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即可,不需要太多,这是对自己摄影作品精益求精的过程。同一个场景,你可以拍很多,没必要所有都上传,一定要在众多中选择一张或者两张最满意的作品,这才是锻炼你视觉观察能力的绝好办法。现在我也依然如此,虽然每次出去拍了很多片子,但我只会选择一到两张图片作为自己的相册上传的照片。

4、关于构图

  什么是构图?很简单,就是你拍出来画面的构图。在这里,我不想讲,应该如何构图,这样的文章在网络上比比皆是,我也没资格深谈这个。

  但这三年,我对摄影也有自己的理解。但我有一个最基础的东西,需要分享。大卫·罗森菲尔德写过一本摄影构图方面鼻祖性的书——《摄影构图学》。中国的摄影指导书籍无非是换汤不换药,天下文章一大抄。但如果大家学习摄影构图学的话,我觉得其他的任何关于构图的书籍都不需要看,只需要看大卫·罗森菲尔德的《摄影构图学》。

  在书中,他这么讲摄影:如果把拍摄的主体当做一个圆,把方框比作你拍摄的画面的话,圆在方框的位置及圆的大小对方框整体的感觉都是不一样,这其实就是摄影的全部。学习摄影,你弄懂这个,就足够了,网上讲的什么摄影构图20法什么的,都是浮云,这三张图片才是最核心的。




  也就是说什么呢?构图无非就是考究你要拍摄的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发现主体及对主体表达有力的元素,然后思考如何将这些元素通过一定的规划、合理的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构图的全部。无非是一个发现与组织的过程。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构图的误区,是什么呢?有一种现象,有些摄影爱好者深有体会,当自己眼睛看的时候,觉得非常漂亮,但拍下来,总觉得不好看,我觉得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只是注意到了主体,而忽视了环境了,这是摄影的大忌。因为只拍摄主体,只能算作是素材,而不能算作是摄影作品。在校园,最简单、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拍摄建筑。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大黑楼。大黑楼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实不好看,也就是一个主机箱外加一个显示器,我们很多人都只是拍摄下了这栋楼,我只能说这只能当做宣传照而已,不能算摄影作品。那我这张摄影作品,不只是拍摄大黑楼,而是通过前面的暖色来形成前景,引导大家去看大黑楼。色彩对比,前景应用,这就是这张图片的应用。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拍摄夕阳,如果没有前景,夕阳也只能算作是素材,如果前景不好,这张不算好的摄影作品,只有具备了好的前景和壮观的夕阳,我们才会拍出好的摄影作品。


  再看看材料馆,更不好拍,没有一个至高点,没法拍出特色的地方。但我路过这儿的时候首先看到了地面的阴影,抬头看到了树枝,明显形成了一个包围式的构图,这也形成了前景。这才是真正摄影构图正确的思路。


  再看看舞台剧,这张照片是原创音乐大赛上的一张照片,我被挤到了第一排,刚好我拿着长焦,那么我通过舞台上气球的缝隙,采用大光圈,大胆的将主体放在一角,形成一幅这样的画面。

  这上面列举的三个例子,也是在摄影构图中,前景应用的三个典型的案例,一个引导线,一个是增加层次,一个通过模糊,制造朦胧美。

  所以,大家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多看,看什么?看与主体相关的要素,判断他们是否应该纳入画面,应该的话就要思考如何布局。看似非常复杂,其实,在我们的大脑中会一闪而过。

  关于摄影的几点思考。仅供参考,非喜勿喷。


评论
热度(199)

© 摄影研究所 | Powered by LOFTER